【导读】字形解析:甲骨文"沑"由"水"与"丑"构成,字形演变完整却鲜见于典籍。现实困境:该字虽存形音义,但因缺乏实际应用已成为"死文字"的代表。文字生命力:汉字需增加"用"作为第四元素,无应用价值的文字终将消亡。【甲骨文字典,沑】今天我们学习甲骨文字典的第1205页这个字,它的写法其实还是比较清晰的,从水从丑,这是丑的写法,然后有水有三个点,目前我们把它解释为水,然后从丑,丑是地支当中第二位的那个丑字。结果在在说文解字中真找到了这个从水从丑的字,后来这个字再变念沑,沑这个字的意思基本上也算失传了,因为在典籍当中,尤其是在今天,不管是人们的口头表达还是书面,基本上没有出现过,反而我们会见过按扭,扭秧歌的扭,它是个提手旁。
【沑,小篆吸色法】
但是从水的这个沑,我们基本上没见过,能用它组出词来也很少用,不光是口语表达中没有,在现实应用中没有,在经典中也没出现过,所以这个字几乎就可以理解为死文字了。它是个字但是没人用,这样的字确实有很多啊,它只存在,字形的演变也挺完整的,从甲骨文到小篆到隶书到后来的写法都有,字音甚至是字义都有,但是,现实中没有用。
【汉字第四元素:用】虽然说文字的三元素形音义重要,但是我觉得现在应该再加上汉字的第四个元素,就是它是否在文学作品或者是在生活对话中应用。如果一个字,它既不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对话,也不出现在这些文学作品,那这个字就算是形音义三元素具备,也离死文字不远了。
所以我觉得文字的三元素这个事情,如果要和现实意义做一个链接的话,我觉得应该再加上一个,当然我读书不多,不知道这个有没有相关的一些文字学家提出过这个概念,我妄自菲薄的提出来。也希望跟朋友们一起来探讨一下。
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文字,它一定是基于现实的,基于实际需要的,而且是有用的,既然有用,它就真的应该被人所应用。
特别容易帮我们去理解两个跟文字相关的现象,第一个现象,就是3000多个未解的甲骨文。第二个现象,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,在不同的历史阶段,都有发生过创造新字的现象。所以这两个现象结合起来,就能够特别容易让我们去理解这个文字的第四元素,所谓的用它一定是能够指导现实应用的,如果现实中没有应用,那么这个字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了。
我说的是我个人之见,朋友们,拿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啊,不是定论啊,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理解,这纯属个人之见,抛砖引玉,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文字的学习。
文字整理:淑群